千年底蕴并蓄现代商业气息,铸就江南水乡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交织的风情休闲区。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蟠龙古镇在“五一”假期揭开神秘面纱后,立刻成为上海新的潮流打卡胜地,小长假期间人流量破110万次,总营业额超2500万元,为上海“五五购物节”打响头炮。
作为上海首批城中村改造项目,蝶变重生的蟠龙天地将历史文脉和新功能同时植入古镇空间肌理,不仅使其千年历史文脉得以延续,更让其焕新成为镶嵌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上的长三角市民生活方式新地标。
破败城中村变身潮流新地标
(相关资料图)
蟠龙古镇铸就新江南水乡
今年69岁的青浦居民孙永明,是蟠龙老街的“原住民”。“焕新后的古镇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还让我们有了新的生活方式。”
改造前,蟠龙城中村的小工厂、小作坊、仓库与民宅犬牙交错;由于年代久远,古建筑、老街道逐渐衰败;河道部分淤塞、水质较差……脏、乱、差的生活环境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如今,它已经是一个集水乡底蕴、艺术人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公园里的新天地’。”在青浦区徐泾镇有关负责人看来,已变身“蟠龙天地”的古镇赋予了该区域新的消费场景,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更助推了当地消费提质扩容。
2015年初,上海市青浦区与瑞安集团启动了对蟠龙古镇及周边地区的评估研究,并于2015年底编制完成《青浦区蟠龙古镇及周边地区评估报告》。“我们以动态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方式,通过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在保留传承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对蟠龙古镇进行整体改造与再利用开发,最终实现了文脉的传承。”上海市青浦区副区长肖辉表示。
瑞安房地产行政总裁王颖介绍,蟠龙古镇充分利用江南水乡资源,推动水乡文化、特色旅游、商务度假与会展产业间的有效衔接。“我们在前期参与控制性详规的编制之时,就统筹考虑了绿地、河道、商业和住宅之间的关系,确保各项目之间相互融合、正向促进。我们还走访30余位专家学者及多位蟠龙古镇的原住民,深入挖掘属于当地专属的历史文化特色,保留和再现了古镇风貌,并出版了《蟠龙新志》,为城市留住记忆。”
据介绍,上海蟠龙天地项目总占地面积752亩,由三大功能空间构成:约23万平方米的公共公园绿地“蟠龙公园”,约5万平方米的水乡古镇商业“蟠龙天地”,约25万平方米的“蟠龙国际住区”。
作为上海首个古镇类型的城中村改造,蟠龙古镇的更新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作为上海32个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极具江南韵味的蟠龙古镇拥有1400多年历史,其本身就是一部江南水乡的史书。“我们将蟠龙古镇建筑的历史元素和肌理,以及原住民在此的活动印记提取出来,再塑造出现代化的场景。”肖辉说。
“经过精心设计,蟠龙天地保留了古镇十字街的核心格局,同时又充分满足现代时尚生活的需求,将众多老建筑修旧如旧,再现‘蟠龙十景’‘九龙一凤’等历史风貌,并进行了河道整治和水生态修复。新生的古镇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空间、环境和业态的多元化,使之历久弥新。”王颖告诉记者。
打造城市微度假目的地
呈现“生活的另一种写法”
蝶变而生的“蟠龙天地”秉持Urban Retreat城市微度假概念,以文化唤醒、自然融合、城市焕新为发展理念,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区域的居民呈现了“生活的另一种写法”。
3公里曲水流觞的江南水系、千年香火的蟠龙庵“庵市”……记者在蟠龙天地看到,拥有“蟠龙十景”的风貌,以及十字街、程家祠堂、滨水商区、粮仓艺术酒店等特色场景的古镇焕发新活力,既充满都市烟火气,也兼具国际范儿,成为江南水乡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交织的江南风情休闲区,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户外体验和美学体验,成为镶嵌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上的江南会客厅和生活方式新地标。
北市、南市、庵市和十字街,构成了蟠龙天地的商业区。北市包含精品酒店、亲子中心、健身中心等;南市包含美术馆、文化体验业态等;庵市则包含了蟠龙庵以及多种文化及运动体验业态;传统十字街则按历史原样保留,呈现“最江南”的客栈、书店、茶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并将非遗文创充分融合到现代生活方式里。
在古镇徜徉,不难发现这里杂糅的多元文化底色:青浦非遗办策展注入江南非遗文化,余德耀美术馆新馆在此落成开幕,茶艺、汉服、木制杆秤、中式糕点、黄酒等极具文化属性的商业形态,不断进行商业焕活文化、以文化反哺商业的良性循环。
茶艺会馆、当代肉铺、宠物公园、艺术精品酒店、生态有机餐厅……蟠龙天地结合当地民俗文化,融汇“古今东西”的现代商业形态,引入众多创新业态,初步形成以古镇商业为核心,集餐饮、文化、娱乐、消费为一体的“公园里的江南新天地”。
截至目前,蟠龙天地汇聚140家品牌,包括近20家上海首店、超过60家区域首店,其中不乏全国首店及特别概念店,涵盖文化体验、户外运动、设计家居、品质生活、中西美食等领域。
年轻的运动达人们和孩子们也能在此找到大自然的乐趣:23万平方米的绿地中,融入了马术、露营、滑板、骑行等多种户外生活业态。
王颖表示,“我们着眼当下都市人群对亲近自然、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诉求,让蟠龙天地结合江南水乡的在地特色,又融入文旅、城市轻度假概念,将 23万平方米的绿地和千年江南水乡文化浸润出的诗意栖居,与‘文化与社交目的地’基因中的国际化消费体验相结合,呈现一个人与自然亲近、人与人交流的古镇新天地,让忙碌的都市人能在此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写法,焕新都市轻度假体验。”
答好护文脉惠民生“双选题”
加速城中村“蝶变”
千年古镇变身潮流打卡地标,正是上海城中村改造提速的缩影。
近期印发的《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上海将开展城市更新六大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其中,城中村是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中的重要部分。
根据上海市住建委提供的数据,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待改造的城中村点位数为679个,大概涉及居民户数10.7万户。“到2025年,上海中心城区周边城中村改造项目将全面启动。”上海市房管局局长王桢表示,在上海已批准的6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中,有2.7万余户村民改善了住房条件。“今年上海计划启动10个改造项目,改造老旧村居房屋不少于13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将达4000户。”
业内人士认为,在城中村改造中,既要实现改善居民生活,又要传承历史文脉,要实现两者平衡,需有超常规的创新举措。
“我们在蟠龙天地项目中摸索出的一套‘城中村’改造新模式,实现了在保留保护、保障民生、商业运营等方面的创新突破,为上海‘城中村’改造路径提供了新的观察样本。”王颖说,在城中村改造中,开发商应对历史建筑等采取分级分类保护,并统筹考虑风貌保护、空间格局、配套完善、功能容量等因素,创新地保留当地的文化底蕴和肌理,并加以活化赋予其适应当代生活的功能。
“城中村改造既要满足原住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又要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历史风貌,在活化利用中推动历史文脉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既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份情感寄托,更要呈现出一种高品质的‘烟火气’。”原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主任徐妍说,要力求“双提升”,但要答好惠民生和护文脉这道“双选题”不容易。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王林说,目前上海城市更新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和开发力度正进一步加强,“城市更新的目的在于让优秀历史建筑、文化等重新回归老百姓的生活。既打造公共空间,更激发城市活力。这是超大城市探索创新城中村改造等旧改机制中的应有之义。”